科研经费"松绑"也要防一放就乱
科研经费管理允许“打酱油的钱买醋”,是为了防止“一管就死”;而松绑之后,则得防止“一放就乱”,科研人员把自家买酱油、醋的钱也算成经费。
备受学界关心的科研经费改革,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。近日中办、国办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》,亮出多项“松绑+激励”举措,明确科研项目预算下放调剂权限,允许部分“打酱油的钱”可以“买醋”,还取消了科研人员绩效支出比例限制等。
长期以来,我国科研经费管理“过死”,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很多精力被用于折腾经费上,与此同时,大量经费也被浪费。正因如此,舆论也总呼吁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。而这次国家层面出台的意见,显然顺应了舆论呼声,也体现出了国家管理科研经费思路的重大调整。
以前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,重在预算管理和过程管理,即要求科研人员制定详细的预算,并严格按照预算支出,只要预算没有列支的将不能支出,这一项目的经费不能用于其他项目,没有在规定时间中用完的经费必须上缴,这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出现“怪圈”:先是“花不动”,再是“赶紧花”,最后是“胡乱花”。
而意见给科研经费“松绑”,很明显的转变就是将预算管理调整为结果管理和监督。增加科研人头费的开支,规定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、博士后、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、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开支劳务费,符合国际惯例;而提高绩效奖励比重,则是肯定人的作用,让经济回报更能充分体现工作业绩。
允许“打酱油的钱买醋”,符合科研经费管理的特性。但也要看到,科研经费管理“松绑”,不会让经费被滥用的问题“一键清除”,反而因经费使用自主权给了科研人员,而导致更多被滥用之虞。科研经费毕竟是“科研”方面的,终究需要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价,给项目买“酱油”、“醋”的钱不能用来给科研人员家里买酱油、醋。
这就涉及给科研经费“松绑”后要解决的另一重问题——以前要重点防“一管就死”,现在要防“一放就乱”。要让科研经费用到科研刀刃上,不能止于“松绑”,还得完善对科研人员同行评价评议机制,加强科研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。
在我国,由于科研立项和科研评价主要由行政主导,因此存在把获得科研项目本身视为科研成果的现象,一个人获得项目,还没开展具体研究,就可用项目去评职称、申报成果,科学研究于是重立项、轻研究,有“说过了,就是做过了,做过了,就是做好了”的说法。若这种立项、评价机制不变,科研人员有更大的经费支配权,“重立项、轻研究”问题只会变本加厉。
还有,科研人员使用经费自由度增大后,也要健全“松绑”后的信息公开机制。科研人员所谓的使用经费自由,是相对于以前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而言的,不必再严格按照预算支出,而是根据实际科研情况支出,但支出的情况仍须完全公开,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监督。在发达国家,科研人员使用的每一笔钱都要全部公开,本质上,涉公支出的信息公开机制也是对自主权的有效制衡。也只有完善了经费使用的全程公开机制,才能避免用洗头费来报销科研经费之类的丑闻。
给科研经费“松绑”,是我国科研管理的重大进步,但张弛有度,才是科研经费管理正确打开方式。所以说,给科研经费“松绑”后,还得有学术自治和经费公开机制配套。
课程推荐
-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
-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
-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
课程班次 | 课程介绍 | 价格 | 购买 |
---|---|---|---|
特色班 | 班次特色 |
290元/一门 580元/两门 |
购买 |
-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